嬰兒呱呱墜地之後,生長的歲月何其漫長,好不容易從幼兒長到成人,就為他舉行「成年禮」。早期是男生到了二十歲,為他改變髮型戴上冠帽稱為「冠禮」,女生則在十六歲時為他改變髮型在插上一支笄,稱之為「加笄」。
不過,民間習俗以為青少年「做十六歲」較多,這是嬰兒周歲時為了「好育飼」(健康平安之意),向廟裡的神佛祈求後,以紅線繫著古銅錢或香火包,繫掛在嬰兒脖子上稱為「懸絭」。到了十六歲這一年的七娘媽或註生娘娘誕辰,再到廟裡祭拜,感謝神明十六年來的療護之恩順利長大,再將「絭」取下稱為「褪絭」;並且要焚燒一座紙糊的七娘媽亭,表示感謝神明保祐之恩。拜神供品有一項「芋油飯」,是寓意多子多孫之意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