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撰文/陳詩婷)
父母以身作則是好事,
但因為教養孩子而放棄自己,
違背「做自己」的任務,
長期下來,孩子也容易迷失,
甚至不懂得做自己。
小綠今年32歲,有一個
愛她的老公,兩個貼心
的男孩,在旁人看來是
令人稱羨的幸福家庭,
可是最近,她卻一臉悶
悶不樂,一問之下才知
道是孩子的教養問題。
小綠無奈的分享,前幾
天因為自己喝了一杯咖
啡,被孩子當場抓包:
「媽媽妳不是說不能喝咖啡嗎?為什麼妳可以喝?」又或者前幾天因為孩子做錯事情,小綠生氣責備
時,卻被孩子義正嚴詞的回:「媽媽妳不是說大小聲很不禮貌嗎?妳應該先跟我道歉!」害怕自己沒有
盡到父母以身作則的榜樣,小綠只好默默壓抑自己原本的愛好跟個性,只是卡在做自己跟教養孩子中間
的小綠大呼:「以身作則真的好難阿!」
心理學博士許皓宜說,父母以身作則是好事,但因為教養孩子而放棄自己、違背做自己的機會,不僅造
成父母情緒壓抑,可怕的是,孩子長期在父母情緒壓抑下成長,也容易迷失,甚至無法做自己。所以,
在面對孩子的教養問題,許皓宜始終保持一個態度,就是:「做自己!」因為家長做自己,孩子才能學
會做自己。
● 家長應在「做自己」的前提下「以身作則」
面對孩子的教養問題,許皓宜表示,父母以身作則是好事,只是,以身作則應該有些限制及前提,她認
為父母應該在「做自己」的前提下,以身作則。
許皓宜說明,很多教養孩子的書都提到,在教養孩子的同時,家長應該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成長的榜
樣。針對這樣的說法,許皓宜有不同的看法,她說,以身作則的真正用意是讓父母親抓住孩子模仿性高
的階段,來做一些「好的事情」,像是垃圾分類、不闖紅燈等道德上的模範,父母這樣的以身作顯得特
別重要。
然而,父母的以身作則若發生在親子間的相處呢?比如上面的例子,小綠為了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,雖
然以身作則警惕自己,但另一方面卻必須放棄做自己的任務,結果變成小綠必須在隱藏自己的狀況下教
養孩子,許皓宜說,如果以身作則必須壓抑父母做自己的機會,那孩子將來學到的是否也是壓抑自己?
這樣的過程中,其實也正在扼殺孩子做自己的機會!
所以,許皓宜說,要當一對好的父母,除了父母彼此間相愛外,最重要的就是仍然可以「做自己」,那
麼孩子才能學會做自己。
● 以身作則之外 應建立家長的權威性
那家長就會疑問:「教養孩子時,如果做自己跟以身作則間相違背時,那該怎麼辦?」就像是明明小綠
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不准喝咖啡,可是自己卻做不到,結果引發孩子用父母教他的話來吐槽他們的情況,
該怎麼辦?
針對這樣的問題,許皓宜說,家長跟孩子本來就不能相提並論!她解釋,在家庭心理學上,父母的權威
在家庭扮演非常重大的腳色,家長應是家中「建立規則的人」,而孩子的腳色則是必須遵守這些規則,
家長應讓孩子了解,在他們現在的年齡層,就必須要有他們應該遵守的規範,而不是跟家長相提並論。
舉個例子來講,大部分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喝咖啡,因為會影響孩子的發育,所以家長就必須以身作則也
戒掉咖啡嗎?當然不是!許皓宜分享,她自己喜歡喝珍奶,也時常在孩子面前喝,但她的孩子卻不曾吵
著為什麼媽媽可以喝自己卻不能喝的問題,其中的關鍵便在於教導孩子「為什麼」不能喝,當孩子「懂
得」自己的年齡,喝這樣的飲料會有害健康,自然就不會跟父母爭吵誰可以誰不行的問題了。
許皓宜說,會有以身作則想法的父母,通常都是很棒的父母,但前提是要讓孩子了解,以身作則的「彈
性」和「限制」,因為住在父母供給的家中,孩子得要學習「父母是Boss」,學習自律、了解規則的重
要性,過了小學中高年級後,再開放給孩子更多的空間,孩子就不會有無法無天的未來。
● 許皓宜:「父母是人,不是神。」
許皓宜說,心理學談到,孩子還小的時候會將父母神化,對孩子來說,父母就像老天爺、神、巨人一
樣,沒有一件事情難得倒父母,然而,隨著孩子漸漸長大,會發現原來父母不是萬能的,也有事情無法
解決,接著會體會到父母就跟自己一樣也是平凡人,並在體會過程中學會自我成長,其中,若孩子覺得
父母是萬能的時間越長,對挫折忍受力就越低。
所以,許皓宜建議,家長真的不需要像超人一樣,總是替孩子設想、解決太多事情,因為每當父母替孩
子做一件事,就等於扼殺一次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,一次次後,孩子對挫折忍受力就會越來越低,「家
長們要曉得,孩子即將融入的社會現實並不是這樣美好的!」許皓宜強調,教養孩子應適時放手,讓孩
子從小就能自我成長,並且在家長可以做自己的狀態下,帶孩子看世界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