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遊戲 動動嘴邊肉
六個月左右的小嬰兒,一百CC的牛奶喝不完;一歲的小小孩不愛副食品,只想喝牛奶;三歲的孩子講起話來,還是不太清楚;上了幼兒園後,老師總是說他今天挑食......家有不同年齡的孩子,家長各有各的煩惱。但你知道嗎?這些令人頭痛的「症頭」背後,萬本同源,都是「口腔肌肉」惹的禍!
零到兩歲是口腔肌肉發展的黃金關鍵期,父母一定要多協助孩子使用口腔,讓口腔肌肉順利發展。因為口腔肌肉與孩子的臉部表情豐富性、飲食習慣的接受度、學齡前基礎的語言發展息息相關。換言之,口腔肌肉的發展,若能在發育的初期培養良好的習慣,其他的育兒、教養與教育的煩惱也將連帶減少。
協助孩子的口腔肌肉發展從「吃」開始。副食品是口腔肌肉發展的第一關,因此副食品的餵食可以更積極,提早到四~六個月左右就開始。因為副食品是液態和固態混合的食物,可以進一步訓練寶寶舌頭的攪拌動作,不像喝奶只需吸食。
副食品最晚一定要在一歲以前開始。在我的個案中,曾見口腔肌肉發展不均衡的孩子,在年紀稍長之後,語言發展較不理想。他們常是一歲以前沒有副食品經驗,缺少舌頭運用的加強和嘴脣肌肉抿動的訓練。
只愛喝奶不愛「吃」副食品的孩子,父母要循序漸進、多方嘗試,避免弄巧成拙,打壞孩子的胃口。畢竟孩子對於未曾體驗的食物不習慣,沒有技巧的引導,容易讓孩子對食物反感。
家長不妨先在牛奶中添加些微的麥精、米精或蘋果泥等,再逐步調升比例;或是從小饅頭開始,帶有孩子習慣的奶香味,也可以減低孩子的排斥感。若是以稀飯做為副食品,可加入肉鬆或海苔,或從魚湯換成雞湯湯底,嘗試多種方法測試小孩喜歡的味道,提升進食的愉快經驗。
口腔敏感,習於含飯
另外,最困擾嬰幼兒家長的「吃飯吃很久」的問題,或是食物一入口便含著、不咀嚼,很可能是因「口腔敏感」而引起。口腔敏感就像成人口中有潰瘍傷口,對有這種狀況的孩子來說,青菜的纖維和食物的鹹味都是很大的考驗,所以不愛吃飯,即使吃了也吃很慢。
面對這樣的孩子,可於用餐前,先以指套或軟毛牙刷為孩子刷牙約兩至三分鐘,刺激之後,孩子對食物的接受度較高。連續三個月每天做,就可以有效改善敏感狀況。
此外,用餐時也不要禁止孩子發出聲音,應鼓勵孩子多咀嚼,除了加強上提肌肉(也就是台語俗稱的嘴邊肉),也可以細細體驗食物的美味。
現今的食物愈來愈精緻,孩子吃到的許多食物口感偏軟,導致口腔肌肉的使用機會較少。我常鼓勵家長,讓孩子舔冰棒比用湯匙挖冰淇淋好,咬軟糖又比含棒棒糖好,在口腔肌肉發展的關鍵期,一定要多促進孩子的口腔使用,幫助口腔肌肉順利發展。(採訪整理│李京諭)
口腔肌肉小遊戲
小紙船漂漂
1歲左右
遊戲目的:
善用每天的洗澡時光,為孩子在澡盆中加入五顏六色的小紙船,藉由遊戲中嘴脣吸、吹、吐等動作,讓孩子增加脣部和臉頰肌肉的運用。
材料:
色紙或牛皮紙數張(或其他不易吸水的紙張材質)、洗澡盆、水。
做法:
1 將紙張摺成數艘紙船。
2 於洗澡時,將紙船放入澡盆中,請孩子用力吹動紙船,比比看誰吹得遠。
3 將紙船吹至澡盆另一端後,再請孩子將紙船漸漸吸回原本這一側。
小魚兒搬家
2歲左右
遊戲目的:
吸管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素材,透過此遊戲咬合吸管,可讓孩子藉由習慣吸管在口中的存在感,降低對食物的敏感度;吸取的動作,也促進孩子運用口腔周圍肌肉。
材料:
一般紙數張、吸管數支、碗兩個。
做法:
1 將紙張剪成數個魚兒的形狀,約50元硬幣大小。
2 將兩個碗置放於矮桌上,兩者距離一個手臂長。
3 把魚兒放到其中一個碗。
4 給孩子一支短吸管,請孩子用吸管將魚兒吸起,放到另一個碗。
5 可逐步增加兩碗之間的距離。
鯊魚咬吐司
3歲左右
遊戲目的:
3歲時,孩子的口腔肌肉已發展至上下顎的咬合能力,藉由啃咬柔軟的吐司麵包,就可以訓練孩子上下排牙齒的咬合能力。
材料:
吐司數片。
做法:
1 發給孩子一片吐司。
2 請孩子想像自己是一個釘書機或一隻鯊魚,幫忙將吐司去邊。
3 除了單純去邊,也可與孩子一同咬出各式各樣的形狀,發揮創意